金融数据中心:聚焦安全、绿色与高效

日期: 2009-04-08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金融数据中心似乎有些神秘,这里运行的应用和数据都与金钱紧密相关,出不得丝毫差错。也正因如此,金融行业对数据中心的要求可谓极其苛刻。

2008年中国金融行业下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型金融企业制定IT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建立数据中心,实现业务数据集中处理,保证数据大集中系统稳健运行。而在当前,金融企业也比以往更重视IT投资的效益,并力争实现开源节流。

  业务驱动数据集中

  金融行业是最早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行业之一,目前信息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科技处处长周斌耀是我国金融系统信息化进程的亲历者。他介绍说,我国银行的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是为了解决手工操作烦琐的账户问题,引进了PC机取代手工记账,储蓄所、分理处可以分别进行账户处理,而后才向同城集中式的小型机、大型机应用阶段过渡。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各银行以省为单位,开始由分散的PC小型处理向较大规模集中,集中的趋势上升到省一级,全国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都形成了几十个业务中心的格局。这些中心开发的系统各不相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业务一致性和数据汇总问题。银行每年的年终决算的数额都很庞大,要经过长时间层层汇总后才能上报。限于技术发展状况,当时并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数据集中。

  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直至近几年,银行数据开始由省级中心逐渐向大中心集中。工商银行在数据大集中方面起步较早,其数据量是全国银行最大的,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怎么集中起来?业务需求驱动数据大集中向前发展,再加上相应的IT技术也日趋成熟,建设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集中存储与处理已成为可能。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更使得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银行卡中心等向上海进一步集聚,引发了对金融数据中心的更高要求。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数据是逐步从分散向集中过渡的。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各类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发展起来,跨越式地走向了大集中,系统模式就是全国集中,随后进行各地分支机构、网点布局。

  数据中心面临挑战

  数据大集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的数据一致性保持比较好,从总行一直到下面的各个业务单位都可以及时得到信息。尤其是在最近金融环境动荡的情况下,及时获得数据对决策分析非常有帮助,对新业务推广和开发也都很有好处。

  据统计,数据大集中后,各分行单笔业务的处理时间比以前平均缩短一半,银行业务处理速度大大加快,对外服务效率明显提高。从开发角度来看,统一开发、统一部署,对于数据利用、数据部署、数据采集各方面都有优越性,并易于管理。目前,业务开发、

  2008年中国金融行业下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现状信息技术架构等方面都支持这种模式。

  银行走向集约化经营需要进行数据大集中,这就同时催生了大型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迁移热潮。工商银行率先在上海、北京两地建立起数据集中处理中心,将分布在各地的40多个计算中心、数万个机构的业务数据合并到两大中心。此后,各大银行先后实现分行和总行直属营业机构的数据上收任务,全行数据集中到数据运行中心运行,实现了全国一网的目标。

  如此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数据集中的同时,风险也集中到了一点。总行数据中心如发生故障,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单一数据中心运行存在的风险提高了,对安全、稳定运营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再加上机房设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存储、处理、通信等能力的攀升,使得机房扩容面临着能耗、管理效率等多方面挑战,尤其是管理集中度直接影响着数据集中后的效果。同时,数据大集中带来的不仅仅是基础架构建设平台的集中,更包含了数据整合、灾难恢复等内容。这些都对支撑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行的基础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容应对三重拷问

  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数据为核心,优化业务系统,也带动了IT基础设施的重新架构。在“2009上海金融行业数据中心论坛暨第二届中国数据中心用户大会”上,近200名来自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IT管理人员与演讲嘉宾从安全、绿色、高效的角度分享了建设经验。

  日立数据系统公司华东华中区技术总监陈骏从存储和虚拟化视角分享了数据中心的建设理念。目前,存储资源使用率偏低和旧设备再利用成为金融企业关心的两大难题。“存储应该按照级别而非容量来规划。” 陈骏认为,简单增加容量将导致更高的代价,比如旧设备再利用,各厂商的存储连接性问题、容灾技术不兼容的问题,而在评估TCO时,会发现存储的管理成本几乎已经与硬件成本持平了。

  日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是存储虚拟化与自动分层解决方案,通过虚拟化,整个存储资源被整合起来,在虚拟化环境下,数据已经可以跨存储平台自由移动。如果更进一步,数据中心存储可以实现基于策略自动化以及内容感知的自动化,最后达到统一平台管理所有数据的目的。

  索克曼溯高美电气集团作为UPS的专业厂商,始终关注数据中心“催绿”。产品经理张成认为,绿色UPS必须是一个高效无污染的设备,应该拥有高输入功率因数、低输入谐波畸变以及高运行效率,并在存储方面做到高效储能管理。

  索克曼致力于通过提高效率以及低负载节能来加强设备本身的绿色特性,举例来说,8台UPS运行,系统每提高1%的效率就可以节约8万度电,按空调能效3∶1来说,UPS的电力节省又相应降低了空调的能耗成本。

  张成还介绍了一种有别于蓄电池的新式储能方式——飞轮直流动态储能系统,将电能储存在高速旋转的飞轮装置里,停电后,飞轮可以把动能转化成电能进行电源调节。这是一种洁净、高效、可靠的替代方式,而且占地面积很小。据了解,虽然目前飞轮应用在国内还比较少,在数据中心里还处于探讨开发状态。但在欧洲和日本,飞轮在数据中心已经有广泛的应用了。

  Avocent是站在运营角度考虑优化数据中心的技术提供商。据Avocent中国技术和服务部经理季晓文介绍,在数据中心的IT运营层面,Avocent解决方案分为三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第一部分为数据中心环境规划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构建规划以模型方式管理数据中心。第二部分是绿色数据中心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第三部分就是IT基础设施的访问/控制解决方案,IT管理人员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获得控制设备的能力,选择任何一个入口进去管理多个数据中心都是可行的,整个系统展现出更好的可用性。

  “当我们把设备往数据中心放置和配置时,其实是需要优化的。”季晓文说,Avocent AMIE解决方案就是帮助用户建模,把整个机房的平面规划,设备描述、设备属性等数据都放在模型里,以图形化方式把数据关联性表达出来,在哪儿放置设备、放置机柜,哪个地方还有空余电量?哪个机柜里还有空余的制冷量……都能清晰表达出来,使数据中心在电制冷、承重空间方面都能最大化利用。

  布线往往被容易忽视,其实它在实现数据中心高效方面功不可没。美国康普企业解决方案中国区技术经理赵孙俊举例说,数据中心里面光纤的使用量可能占到整个媒介的80%,而剩下20%可能是传统线缆。康普的某数据中心用户,数据中心面积为5000平方米,光纤有5800芯,这么多芯的光缆势必需要高效产品去连接,这除了在一期施工时需要考虑,还要在日常维护中考虑到。在设备增加或者移动时,必须采用预锻接的光缆方式,这就是高效的概念。“在数据中心操作间,IT管理人员看到的都是信息点,能帮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每个信息点的整体链路,这就要依靠智能配线架。在数据中心,智能配线架其实是一个未来方向。”赵孙俊说。

  灾备建设迫在眉睫

  金融企业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并进入收尾阶段,目前其数据中心建设重点是实现多业务整合,再造业务流程,满足业务需要。如何保证企业环境中数据最大的可用性与完整性,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确保业务顺利开展的关注点,金融领域正开始新一轮的灾备中心建设,特别是异地灾备中心建设。

  赛迪顾问分析师胡晓鹏认为,金融企业对关键业务运行要求较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持续性更为重要,如何确保业务数据的安全可靠,如何构建容灾与业务连续性系统,利用高质量的数据中心资源和专业化灾难恢复服务能力,加快、加强灾难恢复系统建设,建立并健全容灾备份数据中心,加强业务安全性和持续性将成为未来的投资重点。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