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进行容灾建设?(下)

日期: 2009-03-09 作者:马鲲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在本文的上半部分中,我们介绍了企业在进行容灾建设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与工具,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如何建立模型、制度及管理流程,并对系统灾难备份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模型、制度及管理流程

  按照容灾能力的高低,目前数据容灾可分为多个层次,按国际标准SHARE 78定义的容灾系统有七个层次: 从最简单的仅在本地进行磁带备份,到将备份的磁带存储在异地,再到建立应用系统实时切换的异地备份系统; 恢复时间也可以从几天到小时级再到分钟级、秒级或0数据丢失等。

  无论是采用哪种容灾方案,数据备份还是最基础的,没有备份的数据,任何容灾方案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当然,光有备份也是不够的,容灾也必不可少。在建立容灾系统的过程中,建设容灾系统模型、容灾演习制度以及容灾系统管理流程都非常重要。

  而容灾系统主要是从业务连续能力、应用系统连续能力、网络连续能力三个方面来保证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参照DRII(Disaster Recover Institute International)国际容灾协会建议的容灾建设流程,建议采用如图2的容灾建设模型。

    

  从图2可知,成功实施容灾系统项目,除了需要技术保障外,还应定义关键业务、制订切换流程、明确组织架构,并采取业务分析、策略制订、方案实施、测试演练等措施,保证实现关键业务连续性的目标。

  对于数据级容灾,可以采用定期拷贝的方式,如磁带备份、数据快照、廉价存储等。定期拷贝是在业务运行过程中某一时刻对生产数据的保护,这种保护一般在业务正常运行时生成,主要预防业务因生产数据的逻辑故障而造成的停顿。当产生的数据因人为误操作而损坏时,可以利用该定期拷贝将业务状态恢复到损坏发生前的某一时刻(即执行定期拷贝时)的业务状态。在业务恢复过程中,辅以其他手段(如手工录入等),补充自定期拷贝生成时至业务中断时这一段时间内业务运行产生的数据。

  对于应用级容灾,可以采用连续复制的方式,如应用分发、数据库复制、文件系统复制、逻辑卷复制、智能存储等。连续复制是对业务状态数据进行持续不断的复制,主要是预防业务系统遭遇严重故障而造成生产系统长时间无法修复,利用该复制作为恢复生产的基础。在进行业务恢复时,利用复制结果可以恢复系统中断现场的生产数据,从而恢复业务。

  容灾演习是对容灾项目建设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也是对容灾维护管理流程和文档检测的重要手段。通过演习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确保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和人员的操作准确无误。容灾演习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对业务影响的评估、核查恢复规划、制定回退计划、触发演习场景、执行恢复规划、总结报告、维护等。

  此外,容灾系统管理流程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容灾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人员、流程、技术相辅相成的过程,容灾管理流程的建立是容灾系统成功运作的保证。通过固化的流程,指导维护人员按照实现规定的步骤进行系统切换和演习工作,才能保证容灾技术的最终实现。

  系统灾难备份数据分析

  从数据用途角度分析,一般可将需要备份的数据分为系统数据、基础数据、应用数据和临时数据; 而根据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方式又可将数据分为数据库数据、非数据库数据、孤立数据和遗失数据。

  系统数据(SYSTEM DATA): 系统数据主要是指采集、计费、网间结算、账务处理、账务管理、客服管理、统计分析等子系统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安装的各类软件包和应用程序。系统数据在系统安装后基本上不再变动,只有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版本升级或应用程序调整时才发生变化,且系统数据一般都有标准的安装介质(如软盘、磁带或光盘)。

  基础数据

  (INFRASTRUCTURE DATA): 基础数据主要是指保证各个业务子系统正常运行所使用的系统目录、用户目录、系统配置文件、网络配置文件、应用配置文件、存取权限控制等。基础数据随业务系统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作为系统档案进行保存。

  应用数据

  (APPLICATION DATA): 应用数据主要是指业务系统的所有业务数据,包含业务逻辑数据、用户配置数据等,这类数据对安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很高,且变化频繁。

  临时数据(TEMPORARY DATA): 主要是指操作系统、数据库产生的系统运行记录、数据库逻辑日志和应用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打印、传输临时文件,随系统运行和业务的发生而变化。临时数据对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影响不大,需要定期进行清理。

  数据库数据(DATABASE DATA): 是指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进行存取和管理的数据,这种数据的备份及恢复技术相对难度较大。

  非数据库数据(NON-DATABASE DATA): 是指通过文件等非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进行存取和管理的数据,这种数据的备份及恢复技术相对难度较小。

  孤立数据(ORPHAN DATA): 是指从最后一次业务数据备份后到灾难发生、系统运行停止前未备份的数据。这部分数据通常需要通过人工等方法重新录入到系统中。一般情况下,孤立数据越多,系统恢复的时间就越长,业务的停顿时间也就越长。孤立数据的多少与数据备份的周期有很大关系。对于数据库数据可通过逻辑日志来恢复全部或部分孤立数据,对非数据库数据则需通过其他方法,比如通过缩短备份周期来减少孤立数据。

  遗失数据(LOST DATA): 是指无法恢复或重建的数据。在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中,要重点考虑的就是防止遗失数据的产生、减少遗失数据的数量,以及如何快速查找遗失数据等。

  从各种数据的数据量增长速度、数据变化频率等方面考虑,应用数据、临时数据、基础数据、系统数据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地配置所需的容灾系统。

  从灾难恢复及备份角度看,上述各种不同的数据类型需采取不同的容灾策略,并采取相应的数据备份技术及不同的备份周期,重点要保护应用数据,即系统中的业务数据。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作者

马鲲
马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