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的回归原点:国内用户对云计算大多曲解

日期: 2011-10-19 作者:张瀚文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国内用户最容易理解到的云技术就是虚拟化,这或许和当初VMware对于云计算的大力宣传息息相关。不过云计算确实不仅指虚拟化技术。云技术的核心包括有虚拟化、多用户(应用)、按需提供并计费。而多用户(应用)租赁、按需供应和计费往往为国内用户所忽视。

  常见的现象有,用户将原有的计算资源池化,将原本的应用重新部署,这顶多可以成为是一个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案例,而绝不是云。

  从本质上讲,我们原本烟囱式的架构中也存在虚拟化的现象,每台服务器上一般都运行不知一项应用;通过SAN存储网络实现的存储网络也是一种存储资源的池化;只不过这些都并不充分。单台服务器上的资源可能可以在几个应用之间分享,如IBMP系列服务器的Hypervisor功能,但很难在不同设备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在一台光纤存储上实现多台主机的存储共用,而一般来说每台主机可用的容量是限定的,当已使用的容量达到限定时,即便存储设备上还有空余存储空间,也很难为该主机所应用。现在出现的自动精简配置可以视为更高程度的虚拟化,而云技术,是将设备的虚拟化程度提升至用户的整个机房空间,将其中所有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放在一起看,做到“计算、存储在整个机房内的一盘棋”。

  另一方面,云技术更多地是以可管理的方式,动态的为每项用户(应用)提供所需资源。所谓动态,就是整个虚拟化资源分配的过程是无需人员干预的。再以存储资源调配为例,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在线LUN重组的概念,用户可以在光纤存储不宕机的情况下,手动调整每个LUN的空间大小,但这绝不是云技术。自动精简配置可以看成是更进一步的技术,因此也有供应商将其称为云技术,其可以实现主机资源的动态调整,使存储资源对主机而言是可以无限扩展的,但这仍不是云。因为自动精简配置仍是从设备出发,是有设备相关性的。各存储供应商所提供的自动精简配置技术很难支持到其他厂商的产品。并且,单纯的自动精简配置技术没有可管理性在其中,每台主机每一时刻的所占用的存储资源无法进行统计、计费,虽然做到了动态方式,但仍不是云技术。

  国内用户对于云技术中跨平台这点非常关注,许多用户在已有设备向云平台的迁移中有时会过度的考虑对已有资产的保护,而另一些用户会对已有资产的考虑过少,其实这都是被厂商云洗白的结果。

  不少用户对于云技术中对已有设备的利旧很有兴趣,因为这不光保护了已有的硬件投资,还降低了应用软件迁移和调优的成本。正是这点,使得很多私有云供应商对此大做文章,通过较原有技术复杂很多的系统来实现跨平台的支持。这往往造成用户需要花费比建立全新系统更为昂贵的花销来利旧,就好比是在搬家时为了利用家中原有的家具,结果发现这些家具的搬运费都够买一批好得多的新家具了。而且在核算设备利旧成本时,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每年的维护成本。设备供应商在产品的初始销售时一般都带有3年的维护服务,但超过后每年的维护成本会大幅提高,综合考虑IT技术的发展特点,利旧的成本公式如下:

  利旧成本=原有应用迁移成本+3年设备维护成本–新设备购置成本-迁移风险

  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将原有系统彻底颠覆,这通常是被私有云厂商云洗白的结果。部分基于主机的云技术需要基于特定的文件系统或操作系统支持。当要在公司内部部署这种私有云时,对于原本未采用该文件系统或操作系统的应用,需要全盘推倒建设。这对于用户的业务影响是不小的挑战。

  在考虑部署云技术时,用户首先应对目前的应用情况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充分认识。同时,多参考同行业内类似的系统案例不失为一种最保险的方式。对已有的设备和应用要有充分分析,哪部分是计划归类到云中的,哪部分是核心应用,暂时不打算迁移到云中的。对于计划迁移的部分,做好充分的成本分析,实现最高性价比的私有云基础架构。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