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一推出现代型大型机,大型机与操作员互动并执行实时普通业务处理这一趋势就变得十分明朗。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引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处理过程,通过短小和快速的工作单元与显示屏交互作用——称作“事务处理”。之后,又有人提出了加入数据完整性和原子事务功能的想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IBM开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事务处理器:用户信息管理系统(CICS)、信息管理系统/事务管理人(IMS/TM)。
为了管理、保护并使数据系统化,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IMS/DB)和DB2应运而生。本文重点突出介绍这些受欢迎系统的历史背景,并对各自优缺点进行阐述。 用户信息管理系统(Customer Information ……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IBM一推出现代型大型机,大型机与操作员互动并执行实时普通业务处理这一趋势就变得十分明朗。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引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处理过程,通过短小和快速的工作单元与显示屏交互作用——称作“事务处理”。之后,又有人提出了加入数据完整性和原子事务功能的想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IBM开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事务处理器:用户信息管理系统(CICS)、信息管理系统/事务管理人(IMS/TM)。为了管理、保护并使数据系统化,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IMS/DB)和DB2应运而生。本文重点突出介绍这些受欢迎系统的历史背景,并对各自优缺点进行阐述。
用户信息管理系统(Customer 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CICS)
CICS诞生于1968年,刚开始是作为免费在线处理系统出现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公用事业单位。起初,它仅支持汇编程序,但IBM在几年后就把支持范围扩大到COBOL和PL/1。忠于最初的汇编运用,CICS原始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使用的是宏指令,即使针对高级语言也一样,看起来有点怪。70年代于,IBM引入了命令型界面,慢慢替代了原来的宏指令API。时至今日,命令型API仍然是该产品的核心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CICS的支持对象延伸至“虚拟存储访问方法”数据组和“IMS和DB2数据库管理系统”。增强了在电源和适应性方面的特性,诸如多区域操作(MRO),用于运输和动态事务路径。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CICS与时俱进,支持名单上又增加了“服务型架构(SOA)”,事件处理,以及多种Web2.0的特性。
目前,CICS已经成为最受大型主机欢迎的事务处理器。在遍及全球的财富500强的强劲的 ATM系统, 环保显示屏和网页应用中,超过90%的比例在他们的大型机上使用了CICS。
CICS优势
- 能在小范围内完成很多任务。单独一个CICS地址空间就能够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执行成百万数量的事务。
- MRO,有着动态路径选择,使得分散式的,高可用性方案易于实施。
- 不仅能够与主要的DBMSs兼容,还能与平面文件和VSAM配合使用。
- 支持SNA,TCP/IP,SOA,对于非CICS环境还有“外部请求界面”。
- 能向SOA标识遗留系统。
CICS缺点
- 协同处理环境意味着所有事务必须都要运行良好,否则CICS地址空间将出现停顿或中断。
- 当程序错误地覆盖不同类内存作时,CICS很容易受到存储覆盖的影响。严重的错误性覆盖可能导致数据库受破坏,正常事务遭到终止,或导致CICS关闭。
- 某些避免操作系统呼叫的编程设定或要求,轻则阻碍CICS运行,重则引起整个地区的系统中断。
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MS)
IBM和Rocckwell国际公司在1966年合作设计出IMS,用于追踪显示阿波罗空间计划的物资存量。1968年,IMS开始启用,并在大型机系统上承担起在线传输任务。人类成功登月后,IMS则随之成为IBM最大用户的首选事务处理器。
IMS/database(IMS/DB)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级,覆盖面广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仅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呼叫接口,利用“第一数据语言”(DL/1,或DL/I,至今仍有争议),程序就能访问层级式数据库。IMS/DB还推出了快速通道数据库,表现更加出色。80年代,IMS增加了DB2界面,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两种类型数据库最佳特性的机会。90年代,IMS与大型机Parallel Sysplex结合,能够在IMSPlex里共享数据库。
进入21世纪,IMS实现了对SOA和TCP/IP的支持。在所有传统大型机语言基础上,v10新添了对Java语言的支持。目前,IMS正在为未来的“动态资源定义”和“普通服务层级”规划作准备,到时将作为单系统形象出现在IMSPlex中。
IMS优势
- 应用程序不仅与系统代码隔离,而且彼此独立。这种孤立性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处理恶性事务,并减少系统中断的可能性。
- 层级式数据库,尤其是“快速通道”(IMS全能数据库的剥离版本),运行速度快而且便于维护。
- 工业级信息和数据完整性。IBM甚至编写了一个实用程序,以便在系统冻结时从单机转储(SAD)中提取缓冲数据。
- 程序设计限制少;应用程序可以用OS APIs。
IMS缺点
- 非同步特性要求应用程序有时要在伪同步方式下运行。例如,为了与另外的子系统配合,一项事务必须要发出信号并即时终止,有效执行数据库更新动作。响应则会出现在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那里另一项事务刚完成信息交换。然而,如果请求没有得到响应,应用程序,而非系统,就不得不退出任何数据库变更。
- 对SOA的支持功能仍需充实,例如操控SOAP消息头格式。
- 系统规模可能会受IMS公用存储使用量的限制,而该使用量又是由从属区域,数据库缓冲和定义资源的数量来决定的。
- 数据库导航要求具备对数据库结构的认识。
DB2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1970年6月,Edgar Codd作为IBM的雇员,发表了一篇关于关联数据库构想的论文。几经拖延,IBM最终把该设想落实到“系统R”中。这就是后来推出的DB2。DB2并不是市场上出现的第一个关联数据库,但对于大型主机来说却是个新事物。IBM用户苦思冥想,希望找出DB2与当时已经被IMS/DB占据的大型机系统的结合点。
DB2引入了一种新型数据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已经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SQL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更直观的界面,更侧重于显示出更多程序员想看到的内容,而不是如何去看。大型机用户很快意识到关联数据库固有的微不足道的效能损失与高效生产率相比不算什么。
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90年代早期,大型机工厂大量采用了DB2。同时,经过IBM进一步开发后,DB2系统更加稳固,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能够处理持续增长的数据量。由于DB2具备通过LPAR共享数据的能力,所以它能够地Parallel Sysplex提供首日支持。
现在,DB2正以某种形式占据了所有的主要平台,从大型机到Linux、Unix、以及Windows。DB2还支持多种新型程序方案,例如可扩展标记语言,预存程序。分散的数据设备让用户能够更容易接触到大型机数据。此外,每次更新发布都彰显出DB2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轻松支持更多数据表。
DB2优势
- 高性能,工业级关联数据库
- 高级动态系统和数据库配置
- 本地预存程序能够利用zIIP专业引擎
- 高扩展性
DB2缺点
- 数据库锁定和性能状况有时难以诊断
- 数据库程序有时不能与进行中的应用行为共享表存取。这种情况导致了,在线重组和结构性数据库变更会出现问题。
- DB2数据共享组经常要并行升级以保证可用性,同时避免因为超出虚拟存储量而引发的问题。
相关推荐
-
如何做好大型机的容量规划?
运作于硬件层面的Capacity Provisioning Manager的扩展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大型机容量规划中遇到的麻烦。
-
IBM LinuxONE:让金融行业平民化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
IBM LinuxONE通过强大的产品性能,以及开放开源的本地生态系统建设,让金融行业实现“平民化”。
-
在IBM的名称/令牌服务的所有层共享数据
IBM名称/令牌服务(NTS)对大型机有什么样的优势,NTS的原理以及使用NTS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
进击的大型机 论IBM的几大战术
大型机的消亡论从十多年前的客户端服务器计算时代开始就在业界沸沸扬扬,随着近几年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大型机是否会消亡的声音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