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混合数据中心或成为一种趋势

日期: 2013-01-06 来源:TechTarget中国

    当问及CIO们他们认为数据中心设施在未来五年将会是什么样子时,CIO们描述了一种混合数据中心,融合了许多战略:租用数据中心的空间、某些应用程序转变到软件即服务(SaaS)供应商或把灾难恢复(DR)转给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供应商,并继续更新和虚拟化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以及开发内部云服务。

    这种对未来的数据中心看似大杂烩的描述不是几个不同公司战略的集合,而是在个别组织当中。

    Premier公司拥有1,500名员工,它向拥有2,600个保健系统供应商和400,000名医生提供医疗保健数据。它在其两个数据中心之一钟保留病人的相关信息,这是他们实际拥有并在去年重建,并且完全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另一个数据中心设施是租来的、锁住的空间,用来做DR(灾难恢复),只有Premier的IT员工可以在主机上进入。人力资源和工资系统等不那么敏感的数据已经流入SaaS供应商,但是Premier的CIO和高级副总裁Joseph Pleasant还是有他自己的人员管理这些应用程序。

    Pleasant认为Premier的病人数据将最终存在于公共云服务中吗?或许不会,但从来不说“绝对没有。”“如果托管数据中心的安全性有所好转……我认为就是机构将开始对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进行成本评估的时候”他说。

    数据中心设施经济:转折点

    如果参与建设新项目,Cliff Olson将“完全投入云服务”,因为低开销成本。这位FP国际公司的基础设施系统的主管说道:“你也许每月多支出一点,但你省去了很多基础设施管理的难题。”

    但是在拥有数千名员工的中型至大型组织中,数学就没有如此的吸引力了。Olson说:“如果你每月为10,000名或以上员工的数据需求向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支付服务费,那样比为基础设施和员工自己管理的资本支出更昂贵。即使是你把操作人员成本和折旧的硬件计算在内,仍然会比每年一次在云服务上的花费要少。”Olson的公司是总部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包装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各地拥有500名员工。

    成本因素可能会不重视携带自己设备(BYOD)的运动,BYOD迫使CIO不关注平台。“用户要求能够使用他们想用的任何设备访问他们所拥有的应用,这对IT造成了很多技术挑战,以至于你将不得不进入云服务来平衡它”,Olson说。

    华盛顿特区的业务和IT策略公司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 (CEB)的总经理Andrew Horne说,现在,对于全球50或100的公司来说,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设施是比较便宜的,但是可能没有他们想象中持续的时间长,他说:“我们看到大型公司正在考虑云战略,因为他们不只是假设‘我们规模非常大,云服务不适合我们’.”

    根据Horne所言,未来两年内将会发生两件事情,它们将以某种方式让甚至是最大企业向云服务倾斜:公共云服务的安全性和隐私漏洞会减少,而且随着云服务供应商的成长经济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这是来自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人员和董事通过CEB的发言,他们“相当看好这些缺陷的一部分将很快得到解决,而且经济将会发生变化”,Horne说。

    在经济方面,随着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获得更多的客户以及技术变得更廉价,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未来的规模将超过即使是最大的企业他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可以更快速地打造并利用这些成本优势,而且他们在可以在低功耗和劳动力成本的地方建立数据中心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Horne说。

    多种风格的混合型数据中心

    在两年前,Bell Nursery的系统和技术副总裁Joe Perre可能“绝不会预测到”迁移到云服务中。他刚刚完成把客户端Microsoft Exchange迁移到Microsoft’s Office 365.

    是什么改变了他的想法?他说:“拥有数据中心设施的微软世界让数据中心更高效,以至于在微软数据中心购买空间更符合成本效益的。”

    Wendell Thomas,是Safe Horizon 公司 IS和IT基础设施运营的总监,他称之为混合方式,并且认为这是大多数中型至大型企业将他们的数据中心设施战略未来的方向。这家位于纽约的受害者辩护机构的700名员工从一个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访问电子邮件。

    他说:“我看到多种风格的混合解决方案,公司可以在云服务上托管电子邮件和其他大宗商品服务,把远程通信这样更关键的服务保留在内部云服务或数据中心上,并保留其主数据中心,但把冗余的数据中心放到云服务上。”

    然而,这些CIO们坚持认为未来数据中心设施将与经典的数据中心结构鲜有相似。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