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计算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云计算被公认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谁抓住了云计算,谁就占有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机,于是全国各地云计算产业发展浪潮风起云涌,数据中心建设规划纷纷提上议事日程。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截至2012年3月,我国各类数据中心总量约43万个,其中经营性数据中心900多个。
各地建设规划紧锣密鼓,数据中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国家已批准北京、上海、无锡、深圳、杭州五个城市为云计算示范城市。据报道,全国各地政府已投资建设成规模的云计算中心超过10个,有的地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建设规划。
“2011年全球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整体的市场规模达到222.6亿美元,增速为21.5%。”中国IDC圈总经理黄超说,在国内基于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成为政府园区关注引进的重点,给IDC市场带来持续的需求增长。2011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同比增长67.1%。“预计今年IDC市场将达到215.6亿。”
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为当地发展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信息化水平,引领相关软件行业发展,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有竞争力的企业来讲,作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可以有机会做大规模订单,以便占有更多商机与资源,在竞争中占领先机。
除此之外,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机房设备应用分会高级工程师宋家雨认为,从行业角度看,数据中心以行业为基础,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它集中云计算资源,能够实现计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且绿色环保,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数据中心不仅绿色环保,较好地避免对空气、河流的污染,而且对构建云计算产业链,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高新技术园区来讲,容易聚集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群。因此,企业进驻园区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张云泉说。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建设数据中心有两个内在驱动力:一是政务协同需要。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长期缺乏顶层设计,规划滞后于建设,甚至出现信息化竖井,信息难以共享,不仅不能满足企业、公民一站式服务的基本需求,而且难以体现政府的集体意志与行动。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可以有效整合IT架构与条状网络,形成统一的服务中心与支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并为政务协同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支撑,最终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二是容灾与备份需要。信息化在政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资产的价值也越来越高,尤其在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数据中心越大,承载数据越多,风险就越大。作为控制数据中心风险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容灾与备份被广泛采用。因此,将多个部门数据统一灾备到一个中心,建设统一的容灾与备份中心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投资的有效手段。
盲目建设,易造成资源浪费
有的地方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当地能源、气候、水电等资源,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了当地经济结构转型。但有的地方未从实际出发,缺乏长远规划,不惜浪费当地能源资源,大搞重复建设,不免引起业内人士担忧。
各地政府纷纷上马建设数据中心,不能片面地认为过热或过冷。但从运营角度看,目前数据中心的数量已经够用,重复建设,易造成资源浪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非经营性数据中心的空置率已接近40%,并且行业间分布不均衡,高校、气象部门、科研院所、石油勘探等数据中心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使得各地政府更加认真对待云计算及数据中心建设。”不过,黄超坦言,中国现有数据中心约占世界数量的12%,超过500个机架的大型数据中心仅占全球大型数据中心的5%,但美国大型数据中心占全球大型数据中心总量的50%。
数据中心还面临多方面挑战。黄超说,比如能耗、散热问题,如何让数据中心更加高效、绿色、可靠、智能。“数据中心的业务缺乏差异化也应该引起重视。”
赛迪顾问调查显示,根据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两百多家IDC机房的统计调查,IDC机房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中国数据中心空间布局不合理,东、中、西部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有的政府出于宣传的考虑和政绩冲动,贪大求全,未从当地实际出发,打着发展高科技的幌子,以此向有关部门争取财政资源、土地资源,盲目建设,一哄而上;在个别地方云计算变成了云地产,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张云泉说。
据报道,针对数据中心盲目建设的问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也曾发出预警,国外云计算主要是整合现有服务器资源,将闲置资源整合,建立一个虚拟数据中心。但国内很多地方动辄就是百万台新增服务器,存在很大盲目性。
从实际出发,设计推动当地经济转型的独特模式
专家表示,数据中心建设对当地产值、GDP有一定拉动作用,但如果不从当地实际出发,建设规模过大,对前景估计过于乐观,且设备购置过量,将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电、水等资源浪费。
为此,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陈文光建议,在数据中心建设上,当地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哄而上。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状况及基础设施条件:如果当地温度高又湿热,不利于散热,则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散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若电资源、水资源缺乏,无疑增加运维成本。互联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人才等因素也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守法经营,不能擅自更改土地用途,防止云计算中心成为云房地产。”
“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重要的在于要结合当地优势,设计独特的商业模式,选择一种能推动当地经济转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发展提供新的衍生服务。”张云泉说。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需要保持理性。一方面,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对因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而建设的数据中心进行统一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发挥数据中心的协同价值;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完善的数据中心管理政策,合理布局,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政府的孵化功能,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切忌在业务上越位、管理上缺位。
宋家雨说:“在实际应用中,政府还应真正打通‘信息孤岛’,不仅考虑现实挑战,更要考虑改进数据中心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为了政绩或宣传需要,空喊口号,盲目求大。”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作者
相关推荐
-
2016年大讨论:提升数据中心预算vs.数据中心托管
当下正是不少IT团队制定预算计划表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在2016年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数据中心建设。是时候讨论是应该自建数据中心还是进行托管了。
-
如何高效地管理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
IT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大约为五年。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让它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确保在数据中心高效可靠地运行,这是IT生命周期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
建高效数据中心有径可循
针对 “高能耗、设计不合理、运维成本高”的问题,国内要如何构建出高效的数据中心?事实上,这是有径可循的。
-
BAT是如何实现数据中心建设变革的?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在加速扩张的同时,也以创新的思维、严格的成本控制、快速的部署与绿色高效的运维需求挑战着传统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