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四六八核计划
1)Q4,Intel推出Nehalem架构的45nm原生四核服务器处理器;
2)基于Caneland服务器平台的六核Dunnington处理器也将于年底前推出,具体时间未定;
3)2009年中,推出基于Nehalem架构的八核心服务器处理器。
AMD四六核计划
1)4月,首款采用65nm制程Barcelona处理器的服务器将面市,IBM、HP、Sun、Dell均有相应服务器产品推出;
2)年底前,推出更加强悍的45nm四核心处理器Shanghai,其将具备三倍于Barcelona的L3容量、增强的IPC,并支持R600核心的ATI FireGL专业显卡;
3)2009年,推出45nm的八核心Montreal服务器处理器。
毋论核心之争,近年的核心之变接踵而来,更新的速度绝对可以用“目不暇接”四字来形容,在Intel与AMD的共同推动下,整体服务器市场更是由上至下快速完成双核的普及。
当然,用户对于双核的到来确实是保持欢迎的态度,不过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免不了透露出些许强制的味道。
双核的脚跟算是站稳了,而第一款X86市场的四核处理器自推出到现在已经一年有半。从以往Intel由于AMD双方公开发表的言论来看,2008年将是两者强力推动四核普及的年份,而从以上所列Intel与AMD的四六八核计划来看,也验证了这X86服务器市场唯一的一对竞争者将四核普及到位的决心。
2006年的时候,笔者曾经就双核服务器普及的适应度,征询了各行业与企业许多用户朋友的看法,不同的应用人群,在支持、观望、反对中各有选择,而占据多数意见的观望与支持用户群,也成为推动2007年双核服务器真正普及的市场中坚力量。
那么,面对四核服务器的普及以及六八核服务器的到来,大家又是如何看的呢?此次,笔者同样将市场用户群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言论稍做整理在此呈现,以供广大网友讨论。
众评四六八核
曾有朋友说,四核服务器的性能已经非常高了,等到配备六核八核处理器的服务器面市,就连RISC、EPIC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都没法抵挡,X86全面统治服务器市场的时代已不远矣。
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看以下贴近终端用户的各商家看法吧。
华东地区某企业开发项目负责人:
金融类公司会把数据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放在第一位,目前来说,银行市场还是由IBM小型机+AIX系统为主,保险那块HP小型机占有不小的分额。配备四核处理器的X86服务器,虽然性能有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操作系统相对较杂,无法保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统一,再加上所涉及多方产品厂商较多,服务无法满足快速配套的需求,所以暂时还没见到大面积的应用。往后的一段时间,就算性能继续提升,但是由于稳定、安全、配套服务无法满足需求,四六八核服务器恐怕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渗透。
华南地区某整机品牌代理商技术支持主管:
石油、政府、军队会少量采购四核服务器,大多是作为高性能运算、次重要数据库和建模应用,明年要推出六八核服务器,如果测试通过,可能也会用在这些方面。再往核心应用去,以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刀片服务器会更受用户的青睐,至于刀片处理器是不是配备四六八核,这得看用户的具体需求了。
华南地区某部件代理商:
电信、航空、中小型企业是我们公司目前主要的客户。这一部分用户,更多是看重投资回报率,四核服务器更高的性价比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不过在电信、航空公司里,四核服务器也很难用在核心应用上,中小企业用户就不会了——光看硬件成本,一台小型机或刀片服务器的成本够买好几台四核服务器了,性价比至上的中小企业用户,肯定会首选四核服务器了,六八核处理器一推出来,老用户和新用户肯定还会追捧。
华中地区某集成商:
不论是什么行业客户,在稳定性、安全性、方便部署、性能各方面都会有各自侧重的应用,就算是金融公司,也不是所有服务器都是小型机。我们头脑里不会装什么品牌,更不会给客户强行提供什么产品,唯一要做就是为用户提供更适合他们需求的整体方案,所以在硬件产品方面,只要用户有需求,四六八核服务器都会有它们各自适合的地方,不过,如果以后四六八核同时在市场中共存,那就要把价格放在第一位了。
华北地区某IDC技术经理:
如果稳定性没有问题,价格也合适,我们还是会选择配备四核甚至六核八核处理器服务器的。我们公司虚拟化应用比较多,多核服务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整机的性能,还能帮助我们和我们的用户完成多应用整合。
华北地区某整机品牌厂商(分公司)技术支持经理:
我们现有的四核服务器客户,有政府、金融、电信、石油、军队、教育、生物、IDC、气候、地质研究、大中小型企业等。军队、教育、生物、气候、地质研究这些客户,每年主要是靠国家政策拨款采购设备,资金相对紧张;IDC、中小企业这些客户,采购都是掏自己的腰包。这两类客户会更加中意高性价比的多核服务器,现有的四核服务器不必说了,六八核将来面市,同样会受到这两类用户群的追捧。
四六八核定位
由于各自接触的用户群不同,各商家对于四六八核服务器市场分析的全面性也各有程度区分。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大家对四六八核服务器一个统一的理解:优势在于性价比。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来看看四六八核服务器的市场定位了。
其实,即便是Intel与AMD将处理器核心研发推到八核甚至十六核的水平,在两者目前对于四六八核服务器产品的定位上,恐怕也还是介于高端服务器与主流服务器之间的空档。
高端RISC与EPIC服务器超强的稳定性、系统安全性,长久以来在用户甚至整机厂商心中都无法动摇,从Intel与AMD推广的方向中,我们也只能找到其与RISC与EPIC服务器对比的性价比优势,而稳定性、系统安全性,则从来只是一句带过甚至不提。
另外,X86服务器必然带来的更多软硬件厂商,也增加了售前与售后服务环节,无法达到相对封闭的RISC与EPIC服务器服务的精简程度。虽然更细分的厂商会提供更多恰如其分的服务方案,却无法满足高端用户精简与统一服务的要求。
此外,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高端服务器用户将性价比是放在稳定、安全、统一服务这些需求之后的。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断言,即便处理核心发展到八核甚至将来的十六核或更多核心,如果产品研发重点、产品研发结构体系、服务体系不做相应重大调整,X86服务器仍然无法替代高端的RISC服务器与EPIC。
四六八核应用
在现有的企业级应用中,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一个词:虚拟化!
大家都知道虚拟化有一个最原始的功能,资源共享!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资源共享功能从虚拟化第一次出现到现在,甚至将来,都会是虚拟化技术的主要应用。
为什么呢?因为资源过剩!
或许一些厂商还避讳地不愿提到“资源过剩”这个词,但事实上,现实里从双核时代资源过剩的现象就开始蔓延了,这也是近两年虚拟化应用需求几近“疯狂”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能有许多朋友还要问:既然已经资源过剩,那为什么Intel与AMD还疯狂制造具有更多核心的处理器呢?
这就要从IT市场的整体环境来看了:IT市场自消费产品到主流的X86服务器,功能、性能的同质化是长久以来各厂商的一块心病,雷同的产品推动价格战的一次次升级。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同时实现盈利、保障利润率,在无可奈何之下,诸如Intel与AMD之类的上游厂商,为了保护下游厂商的生存环境以保持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只能将升级性能和扩充功能作为唯一的出路——或许部分朋友对于微软的Vista不太认可,但事实上,这也是微软为保护整个IT产业链的生态环境推出的一款重磅产品。
核心数量提升至双核,在大部分服务器应用中已经可以满足了;核心数量提升至四核,结合多路结构,如果底层硬件通信合理,绝大部分应用的处理性能已是有余;那当核心数量提升到六核甚至八核,服务器将用在何处呢?
多应用整合!
整机性能的快速提升,带来资源的相对过剩。这一点对于IDC托管、小型企业常规服务器应用来说,尤为显著。这一类用户群对于成本控制看得非常重要,甚至在单至强时代,为了更大地节约成本,甚至不用装载虚拟机类产品,就直接在单服务器上装载多个应用;等到双核四核时代来临,中小企业用户单机多系统应用更是普遍;六核甚至八核处理器的出现,过剩的性能,甚至会促使更多的行业、企业用户将多应用整合放在成本控制的首要战略位置。
Zol企业中心点评:
回头来看四六八核,我们可以发现,从中获得好处的也只有用户与虚拟产品厂商——用户获得更具性价比的服务器自不必说,四六八核的资源过剩,必然推动多应用整合的发展,而对于虚拟化来说,多应用整合无疑是虚拟化技术的拿手好戏。
无论如何,已出现的四核处理器与即将登场的六、八核处理器,在性能飞速提升的同时,为各行业、企业、个人用户提供了更加低廉的IT产品,对于这等与目前民生物资飞涨现状反向而行的好事,作为用户的我们,大可翘首以待了。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作者
相关推荐
-
VMware NSX网络虚拟化平台实现本地环境和云环境统一管理
不出业界所预期,VMware最新的网络计算愿景是扩展的VMware NSX组合产品,旨在提供虚拟化的云网络平台 […]
-
iSCSI:Hyper-V高可用性的低成本选择
虚拟化技术依赖高端的、高速光纤SAN存储。但SAN的高身价令人望而却步。现在,iSCSI正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标准,尤其是IT部门,只需较低的成本便可提供高可用性。
-
如何逐步实施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更高效更有效地使用物理服务器的一种好办法。你还可以整合现有的服务器,为数据中心节省场地和资金。
-
你需要面对虚拟化技术的两大难题
虚拟化技术是柄双刃剑:一方面企业可以据此实现敏捷生产、精益运营和高效灾备,另一方面有着虚拟化管理方法论、工具集和可参考最佳实践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