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四十年沉浮 谁是王者?

日期: 2010-10-17 来源:TechTarget中国

  作为IT界仅存的几个神话之一,UNIX的发展史,就像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充满了起伏与抗争。它的横空出世,把20世纪70-80年代几乎所有最重大的计算机发明、伟大的创业故事、开源运动等商业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着IT界一段又一段传奇。

  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为了给自己心爱的游戏开发一种新的运行环境,与Dennis Ritchie共同设计了一套名为UNICS的操作系统(后取谐音称为“UNIX”)。这一不经意间的研发成果,却戏剧性的开辟了计算机领域的崭新天地。

  在UNIX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群雄逐鹿的局面从未间断。其中两大巨头间持续几十年的战争,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要和IT客们回顾的就是这样一段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从辉煌到低谷,从势均力敌到相差悬殊,成败就在那一念之间。

两大巨头,两次颠峰对决

  如果将2009年IT产业中发生的大事做一个排行的话,那么“大S”公司被收购事件,一定可以挤进前三。“大S”这个曾经在硅谷唯一可以与“大I”比肩而立的巨头,如今已经日落西山,不得不让人唏嘘商场较量中的多变。是什么样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大S”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竞争彻底击溃了“大S”的防线?

第一次交锋——UNIX割据大战

  80年代初,面对高速成长的IT市场,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厂商们,为了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附加价值,纷纷改进UNIX,派生出了多种商业UNIX版本,全面打响了UNIX市场争夺战。

 1982年,以工作站起家的“大S”登上了历史舞台。从UNIX操作系统衍生版本的推出,到Java编程语言和J2EE(Java2EnerpriseEdition)应用平台的推出,“大S”极大的促进了商业应用的开发。经过不断的更新完善,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取得了长足发展,可以广泛支持基于UNIX的商业应用系统。同时,稳固的市场占有率、及时的研发投入、训练有素的员工、优秀的业务咨询,使“大S”取得了光辉的市场业绩,成为最具活力的UNIX商业厂家。然而,作为最有前途的商业UNIX版本之一,Solaris本身所带标准软件贫乏,其可选软件包又非常昂贵,这成为影响公司日后发展的一大弊病。

  1986年1月,“大I”公司的AIX操作系统诞生。从此,它肩负起了打造UNIX服务器系统平台的重任,也成为“大I”公司进入开放系统和标准世界的催化剂。随着AIX版本的不断升级,它逐步实现了对Java2版本的支持,并提供改进的负载管理应用工具,在商业应用和政府部门中大显身手。同时,AIX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也有口皆碑,AIX4.3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安全局TCSECC2认证和德国信息技术安全局E3F-C2认证的64位UNIX系统,在UNIX领域的市场表现不同凡响。与“大S”公司的Solaris相比,AIX拥有众多的数据库和开发工具,用户除了可选用已有的应用软件外,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开发,这是“大I”公司的一大领先优势,也是推动其日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彰显AIX强大实力的标志性事件。1997年5月11日,早晨4时50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在与一台名叫“深蓝“的超级电脑经过六局对抗后,最终拱手称臣。这位号称人类最聪明的人,在前五局2.5对2.5打平的情况下,第六盘决胜局中仅走了19步就败在深蓝手下。这台深蓝电脑运行的就是当时最优秀的商业UNIX操作系统—“大I”的AIX。

  在UNIX市场争夺战中,“大S”的迅速反应让它抢占了先机,即使在“大I”迎头赶上的时候,依然不能动摇“大S”的辉煌业绩,二者通过割据战最终实现了在市场上的并驾齐驱。

第二次交锋——处理器之争

  然而,在处理器领域,面对“大I”强大的技术创新力,“大S”没能进行有效的反击,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是否能够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并拥有足够的资本支持,是商界制胜的不二法则。

  20世纪80年代是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的时代。1984年,“大S”的SPARC架构提出;1987年,首款SPARC处理器问世并迅速占领市场,帮助“大S”突破了10亿美元的营收大关;1995年,64位UltraSPARCI使公司的微处理器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1999年,获得了巨大成功的UltraSPARC-III,成为“大S”微处理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5年,8核32线程的UltraSPARC-T1推出;2008-2009年,16核心“Rock”出师未捷,这个历经5年时间、投入了数十亿美金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性能问题。连续的财政赤字让“大S”无力继续负担高昂的研发费用,被收购的结局,也让这个产品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1980年,“大I”发明了基于RISC架构的原型机,开创了微处理器架构的全新天地;1990年,“大I”推出了基于RISC系统的POWER1,正式开启了Power家族辉煌家谱的序幕,此后每一代的Power处理器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一直站在处理器领域的巅峰。1997年,基于POWER2架构的“深蓝”计算机取得了人机大战的胜利,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98年,POWER3处理器以及随后的更新版,在处理器主频速度方面大放异彩;2001年,“大I”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双核处理器POWER4;2007年,POWER6处理器在性能和速度方面无人能及,技术上领先对手2-3年成为处理器市场的先锋;2010年,POWER78核处理器的登场如同一道亮丽的曙光,在内核数量、芯片设计、运算速度、工作性能等方面都展示出了无可比拟的领先优势。

  与“大S”公司的SPARC处理器相比,“大I”公司的POWER处理器拥有无可撼动的技术王者地位。凭借业界最稳健的产品发展路线图,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时俱进的强大创新力,“大I”不断为服务器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充分保障客户的投资,全面成就了其在技术、性能、市场方面的领导地位。处理器领域的战争,决定性的拉开了两大巨头之间的距离,把“大S”从辉煌推向了谷底。

巨星陨落,是输给技术还是输给资本?

  SPARC二十五年的沉浮,奠定了“大S”在高端微处理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但是,一味专注于高端服务器硬件和软件开发的“闭门造车”战略,以及在硬件产品已经日用品化的大趋势下,却一如既往的销售依据传统标准而生产的通用服务器,使得“大S”逐渐脱离了产业发展的潮流,错过了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技术研发的高投入与市场表现的不如意,也是“大S”最为头疼的两个问题。

  回顾最辉煌的年代,2000年9月,“大S”的股价接近260美元,但这个先进的信息技术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必须与时俱进,当大象学会了跳舞、”大I”公司已经步入年营业额千亿美元的门槛时,“大S”却与市值百亿美元俱乐部渐行渐远。在金融危机、企业经营困难、大型基金公司抛售股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S”业绩逐步下滑,最终沦为被收购的对象。在与资本市场的较量中,技术有时不得不屈服于资本,因为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从1982年创立到2009年被收购,带着曾经的辉煌,“大S”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今后,“大S”的硬件业务将何去何从?面对人才和客户的不断流失,“大S”又将做何感想?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有解,它为业界做出的贡献始终值得人们去景仰。我们会记得,曾经一个巨星的陨落成就了一段硅谷的传奇……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